第一类就是以德川齐昭为旗帜的“有害无益论”。

    这些人认为与南蛮诸国通商有五害,“自他国进口之物乃无用之物,自扶桑出口之物乃有用之物。以有用之物易无用之物.乃第一害;增加出口物品会引起扶桑物产不足,乃第二害;物产不足便会引起物价上涨.乃第三害;实际获利者为极少数商人。大多数人是真正的实际受损者,乃第四害;纵使以出口物品易金银,但仍难以补足流失部分,导致人不敷出.乃第五害。”

    既然通商有害无益,那自然就无需开国——蛮人想开国是为了啥?说到底还不是窥伺我扶桑财富么。

    那米人要求开国怎么答复?当时是严词拒绝甚至不惜一战了。

    第二类意见就是“虚以委蛇论”。

    持此观点的人数最多,大部分诸侯和幕臣都是这一系的。

    其实这个观点的核心意思还是能拖就拖,认为“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如果能将米人糊弄走最好,如果不能,那就拖个几年再说,反正寻章摘句、刨根寻底等借口好找,说不定米人就是一时冲动,拖个一年半载的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当然,如果米人豪横,那暂时让步一点也可以,一步一步退让,总能拖个三年五载的吧,事缓则圆,到那时再说该怎么办也不算晚。

    还有极少部分人是建议“开国通商”的,这些人认为互通有无也未尝不可,但要控制地点和规模,而且要试行一两年再做进一步打算。

    这些人就是一些兰学者和少量幕臣,其中浦贺奉行户田氏荣赫然在列。

    但“有害无益论”、“虚以委蛇论”和“有限开国通商论”都对同一件事表示赞同,那就是整顿武备。

    在这种风潮下,幕府在和历九月十五日解除了“大船建造禁令”,允许各藩在向幕府报备后建造大船。同时幕府也允许各诸侯在报备过后建造台场、铸造大筒和新式铁炮。

    其实在嘉永五年(西洋历1852年)的幕府“试行法令”中就放宽了这方面的要求,但这次旧事重提,无疑是显示了幕府整顿武备的更大决心。

    而且,在大量的建白书中,或者直接或者隐晦都表示请幕府革新幕政,这同样被包含在嘉永五年“试行法令”中,所以幕府也只是再次向各地重申“试行法令”而已。

    不过幕府也有新的举措,那就是要求兰国商馆“罢杂货,代以输入军械”,算是正式开启了备战模式。

    当然,建白书里也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提议,例如有人自曝奋勇要求面斥米夷的,还有的建议将参觐交代两年一次改成三年一次的,这些都被无视了。

    草野有遗贤,有几个人借此进入了幕府重臣们的视野:

    横滨炼铁所头取胜义邦和浦贺奉行所与力中岛三郎助,都认为米夷的长处在于坚船利炮,所以幕府整顿武备的重点在于造大船,而且这两人对西洋船只都很了解,提出了不少可行的办法,不像其它要求建大船的建言那样空洞无物。

    而横井平四郎和佐久间修理则是提出了让老中们眼前一亮的观点:

    肥后细川家的横井平四郎在《国是三论》中提出“士道”、“富国”、“强兵”,松代真田家的佐久间修理则提出了“和魂洋才”说。

    幕府开国的最大障碍是“有

    违祖宗家法”,但横井和佐久间的建白书中还提出德川幕府初期也曾开国通商,只不过后来形势变化导致锁国而已,我们也可以先开国通商再锁国么——祖宗做的我们做不得?

    就算天天喊着攘夷的齐昭也不敢明说当初幕府开国通商从一开始就错了,而且横井平四郎和佐久间修理都是当世的名士,有他们摇旗呐喊,幕府和米人和亲也就有了一块遮羞布,真是雨中送伞啊。